釋迦牟尼住世修行事績


首頁 討論群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住世修行事績

  • This topic is empty.
正在檢視 1 篇文章 - 1 至 1 (共計 1 篇)
  • 作者
    文章
  • #4314
    果清
    管理員

    釋迦牟尼住世修行事績

    傳記文述:佛陀在兜率天知道未離生死,就不能脫離貧富、貴賤。為了度脫尚不知出離,苦難眾生,下生北印度當時迦毗羅衛國,釋姓種族白淨王家。

    佛陀化作白象,從右脅入,降於母親胎中。
    夫人懷妊將滿十月,依習俗返回娘家待產,途中往藍毗尼園遊觀,於無憂樹下,夫人舉右手攀折樹枝,佛亦從右脅漸漸出來,誕生不久時,無人扶侍而自行七步,右手指天,左手指地,舉手宣言: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,三界皆苦,吾當安之。」

    摩耶夫人生太子,於七日後就命終辭世,繼而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撫育太子成人。
    太子命名悉達多,有一位婆羅門相者,看到安祥而臥的太子,說道:太子將是一位聖君、仁者,能夠賜與世界和平之光!不過,假如太子厭惡塵世,居於山林,能得解脫大道,成就真實智慧,將為最尊貴的佛陀。
    淨飯王聽了,心中驚疑畏懼,心想…自己漸漸衰老,如要出家就自己去,不能讓太子捨俗出家而斷王嗣。

    悉達多太子喜愛寂靜、沉思,秉性高超,從七歲到十二歲,就精通科學、哲學理論等學識。
    太子十七歲,淨飯王就為他選了美麗的妻子,與善覺王的女兒耶輸陀羅結婚,生下羅睺羅。
    聰明的悉達多太子,雖居宮中,內心總是鬱悶不開朗!
    因為某日出遊城外,雖然淨飯王命臣下整理街市園道,鋪設亮麗,希望太子出遊高高興興。
    但,在太子初次出宮郊遊過程當中,於街道上看見有位衰弱的老人,柱著拐杖在走路。
    第二次遊城,見到有人躺在地上,痛苦呻吟,問過隨從:才知道是生病,身體不舒服的人。
    第三次出遊遇見有眾人抬著棺木,裡面放著死去的人。

    爾後太子心中常想著,出遊多次所看到的景象與隨侍車匿說的話,人活著總有一天會老、會生病、而且會死…!那衰老、疾病、死亡是人生必經的過程,無法避免!太子深深體會與認知生命的境遇、過程,感觸良深,搖頭嘆息!

    太子想:世事虛假,人的身體變換無常,有生就會老、會病、會死,有來生就會有死亡,人生過程起滅無常,世間是一個苦的地方!而思維立志出家修行,脫離生、老、病、死的苦痛。

    太子二十九歲,在一天深夜,趁父王、耶輸陀羅等宮裡的人都在睡覺,命令車匿帶白馬犍陟,一同出城,到了一座大山森林之中,太子吩咐車匿與犍陟返回宮中,並交代轉告父王,為了了脫生死,決定出家修行。
    車匿與犍陟不敢違背太子的意思,依依不捨拖著沉重的步伐,流著淚水傷心的離開森林,離開太子。

    太子一心想斷煩惱、妄想,解脫生死而隱居山林,過著清苦的生活。自己覺得使命重大,必須去完成,為了能夠如願了脫生死,各方尋師訪道,勤苦六年,都未如所願,無法達到心中的理想目標。
    淨飯王之朝中大臣,屢次前來,也無法勸導悉達多太子返宮,而請派隨侍憍陳如等五人侍奉太子。

    以苦行磨練自己,嚴酷的修行方法,超越度過生死大海而日食一麻一麥。
    漫長的歲月,太子在苦行六年裡,終於發覺到,修行不是形式,修行的目的是要使心裡清淨,必須忘懷肉體的存在。
    思惟過後,勉強起身,拖著不穩的步伐,支撐到尼連禪河邊,以水洗淨身體,但因身子瘦弱無法行走,癱在地上,遇一牧女,太子接受牧女的一杯乳汁,得以快速恢復氣力。

    隨侍憍陳如等五人,看到太子接受牧女供養而誤以為太子不再精進,就遠離太子而去。

    喝過乳汁的太子,恢復精神體力,離開森林,度過尼連禪河,到伽耶山的小山旁,一棵菩提樹下端坐,發誓:「若不能了脫生死,正覺涅槃,不起此座」。
    繼而思惟解脫之道,於四十九日後,十二月八日豁然大悟,年三十五歲。

   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,了知世界大地萬物皆「因緣和合」,緣起法,人因「十二因緣」善惡果報,流轉於六道不能停歇,「苦、集」等之相續因緣果報。

    魔王在太子修行當中,現出種種方法,要打退太子修行的道心。但,太子寂靜的心,為求覺道,湛然不動,奮鬥通過重重的魔關考驗。

    降伏惡魔之後,太子的心更平靜,意志更堅固,深入禪定,成就無上正覺,體悟生與死,清楚眾生因愛欲,在生死之中輪迴而不自覺。
    證得真理的佛陀,離開菩提樹下,懷著一顆救濟眾生的大悲心,走向迦尸城,到鹿野苑。

    在苦行林修行憍陳如等五人,看見太子走過來,視而不見,相約不要理睬招呼悉達多太子,都把眼睛閉上。
    但是,當太子走近,他們五人都忘了剛才所約定的話,睜開眼睛…
    看到外表莊嚴圓滿的太子,而心之震動!
    在短短的時間,太子的外表變化如此大!
    五人皆趕快跪著頂禮,請太子上座。

    佛陀首先教化共修苦行之五位侍者,阿若憍陳如、跋提、婆沙波、摩訶男、`阿說示等說四諦法,如何學八正中道,以八正道,苦集滅道真理修行,捨棄苦樂,能獲得解脫。
    此為佛陀初轉法輪,演說四聖諦、八正道等事蹟。
    五人同時皈依佛陀,為比丘僧。因而產生佛教之所謂的:「佛、法、僧」三寶。
    佛寶 (釋尊) ,
    法寶 (四聖諦),
    僧寶 (五比丘) 。
    從此佛陀以證悟法理教育行化,廣佈天下。

    佛教之「佛、法、僧」三寶:「佛」,覺悟人生之真象,而再教導他人,因稱之為「佛寶」。
    佛寶具足無上大功德田,無足、二足、多足之尊。「法」,根據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說之教法。
    法寶有四種:
    一、教法,能破無明、煩惱、業障等。
    二、理法,論有、無之諸法。
    三、行法,戒、定、慧之行。
    四、果法,有為、無為之果。
    此四種法寶能引導眾生出離生死海而達解脫彼岸。
    「僧」,指修學教法之佛弟子眾。
    僧寶具足正見,為大眾開示證得真理,解脫之聖道者。尚有福田僧,敬信戒法,宣揚正法,深信因果,常發善願,隨時懺悔過犯,除業障者。
    稟佛之教法,修因得果之聲聞、緣覺、菩薩等皆稱為僧寶,僧寶皆利於有情眾生之。
    以上三者,威德至高無上,永不變移,如世間之寶,故稱「佛、法、僧」三寶。

    凡敬待佛、僧、父母、悲難者,可得福德、功德,猶如農人耕田,能有收獲。
    故而佛、僧為福田;父母為恩田;悲苦者為敬田,讓有緣眾等隨緣布施。植種以上等諸田,造福綿延,護持佛、法、僧三寶,福德果報無盡。

    大富長者善覺,迦蘭陀因為兒子耶舍迷戀於聲色異性之愛,遭陷生活困惑不安,有緣相遇佛陀,得到佛陀慈悲教化,成為佛的出家弟子。
    迦蘭陀長者亦皈依佛陀,為佛陀在家弟子,優婆塞。迦蘭陀長者的太太,感恩佛陀度化兒子耶舍,也皈依佛陀,成為佛陀第一位在家女弟子,優婆夷。
    耶舍其故二 (妻子) 亦皈依三寶,同為佛陀的弟子。(優婆塞─提謂波利,是佛陀最初授三皈依的在家弟子。)

    耶舍厭離世俗前往鹿野苑,到世尊處出家,緊次於五比丘,成為佛陀第六位弟子。
    雖然身出家,但心無法清淨;欲望未能脫離,戀於俗家兒女私情,曾經返家與以前的妻子發生不正當的關係。
    佛陀大怒責罵,因此約束弟子行為,訂立淫戒制度,此為僧團制戒之始。

    釋尊與弟子四處弘揚教理,來到摩揭陀國,化度原信拜火教的優樓頻羅迦葉、那迦葉、伽耶迦葉三兄弟。
    迦葉三兄弟原都是拜火教的教徒,聽了佛陀開示:人類因「貪、瞋、癡」等之欲望所惱,不能自識自拔,置放捨離而陷於痛苦等的法語之後,兄弟三人與徒眾千人都皈依了佛陀。

    佛陀帶領眾多弟子往王舍城前來,摩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王知道佛陀到自己的國家,高興異常。回憶幾年前,佛陀還是悉達多太子的時候,見到太子特殊的莊嚴相貌,自願樂意分半個國家給悉達多,遭與婉謝。想不到昔日的太子,今日竟成為佛陀!
    當初,頻婆娑羅王曾要求悉達多太子,請太子在證悟之後,必定要前來度他,今日真能實現,頻婆娑羅國王非常的興奮。

    佛陀為頻婆娑羅國王及大眾說:生死無常,因緣起滅,一切色法皆是虛幻,不執著於我,就不會感覺迷妄束縛,處於人世間,有限的生命裡,因自我的無明,受之果報而苦的種種法語開示。

    頻婆娑羅王感恩佛陀,皈依佛陀,並建設「竹林精舍」供養佛陀與其眾多弟子居住。
    佛陀為眾人說:歡喜布施所得的功德福報與其利益。

    佛陀慈悲到處廣傳佈道,度人無數,因而弟子日亦增多。
    有一天舍利弗獨自走在大街上,見到佛陀弟子阿說示,好奇問道:這位道者,您住何處?老師何人?
    阿說示回答:是佛陀的弟子,住在竹林精舍。
    我的老師說: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」。
    又說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;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」。

    舍利弗聽了之後,打心中佩服,感覺佛陀說的法,一切「因緣生、因緣滅」,不是人或天所造作之,而告別阿說示往目犍連處而去。

    目犍連是印度摩揭陀國,王舍城外拘律陀村的人,婆羅門種,自幼與舍利弗就是好朋友,均為外道弟子,各領徒眾二百五十人。兩人相約,如先得解脫者必須相互告之,可以共同精進修行。
    舍利弗前來,將遇到佛陀的弟子阿說示等說,悟得「諸法無我」之理,告知目犍連。

    兩人即率同弟子前往拜訪進見佛陀,聆聽佛陀說法。其後兩人都皈依佛陀,蒙其教化,精進修道,不久即證阿羅漢果。
    於經典中記載,目犍連被稱譽為「神通第一」。舍利弗「智慧第一」。

    以前小時候常聽大人說「目連救母」的故事,此故事也是戲劇時常演出的戲碼,皆闡揚訴說孝道的意義。

    在佛說盂蘭盆經記載:目犍連尊者得神通,以天眼通見到母親死後墮在餓鬼道,皮骨相連,痛苦相續,目連見已,以鉢盛飯,往餉其母,然而因母親惡業受報,飯食變為火炎,不得飲食。
    目連為了拯救母親脫離此苦,即速前往佛處訴說詳情,向佛陀請示解救之法。

    佛告之:汝母罪根深結,救濟之法,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,以百味飲食於盆器中,供養三寶與十方大德眾僧。
    佛敕十方眾僧為施主家咒願迴向。
    聖眾之道,其德汪洋,即於時日,目連之母即脫離餓鬼之苦。(自恣日是印度雨季期間,僧眾結夏安居三個月,此日乃安居結束之日。)

    目連復白佛言:「弟子所生母,得蒙三寶功德之力,眾僧威神之力故,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,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。
    佛弟子修孝順者,應念念中常憶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,為作盂蘭盆,施佛及僧,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。
    佛言:「大善」至後世,成為今日盂蘭盆會之由來。歷代帝王、臣民多行此會,以報父母、祖先恩德。

    在佛陀的十大弟子當中,目犍連被譽為是「神通第一」,舍利弗「智慧第一」,皆是佛陀的上首弟子。

    舍利弗的舊舊長爪梵志(摩訶俱絺羅),王舍城婆羅門富毫「大迦葉」,對於佛陀所說無常、無我、生滅,宇宙人生的真理與因緣之法,聞之感動,也皈向佛陀,成為佛陀的弟子。

    舍衛城有一位富豪,須達多長者,喜愛布施救助貧窮,所以有人稱他為「孤獨長者」。
    為了兒子的婚事,前來王舍城首羅長者處提親,巧遇佛陀與弟子來此受供,有緣聽到佛陀的教導,說無為的布施與解脫大道之法語,非常歡喜心,也希望能建造精舍來供養佛陀。

    須達長者回國之後,到處探訪尋覓適合建立精舍的地方,最後想到祇陀太子的園林,環境清幽,是建造精舍的最佳之處。

    須達長者前來向祇陀太子提出要求,請太子同意將心愛的花園賣給他,要供養慈悲的救世主「佛陀」與僧團居住,利於佛陀方便說法,讓國人能廣受法益。

    祇陀太子聽孤獨長者述說:印度出了一位偉大的救世主「佛陀」,與想買花園,建立精舍供養佛陀等的要求…一席話。
    太子聽後,覺得長者的構想很好。
    可是,心想:一來對佛陀為人不了解;二來捨不得賣出心愛的花園,而頗有為難!便想了一個法子,讓孤獨長者知難而退。

    太子向長者提出:要買我的花園供養佛陀做精舍,條件是:要用黃金鋪滿整片園地,才將它賣給你。
    孤獨長者聽了,不作一語,回到家,將家中倉庫裡面的黃金,運至花園快速鋪滿園地。這份至誠心,感動祇陀太子!而與孤獨長者說道:「長者,我的園地賣給你;但,我園中的樹木,沒有賣給你,讓我也盡一份心意布施佛陀。」傳說鋪地的黃金,作為建設精舍用之。

    佛陀將祇陀太子與孤獨長者所供養的精舍,命名為「祇樹給孤獨園」!
    樹林,祇陀太子布施;園地,孤獨長者供養。
    往後多部經典是「佛陀」在「祇樹給孤獨園」精舍所講的。

    波斯匿王是祇陀太子的父王,知道太子與孤獨長者將城內的花園建精舍,供養年紀輕輕就開悟證覺的佛陀,很疑惑又好奇!前來拜訪佛陀,向佛陀請示:很多修道者,修行幾十年都未開悟,你的年紀這麼輕,就證得正覺?

    佛陀說:世上有四事不能輕視,
    一、年幼的王子。
    二、初生的小龍。
    三、星星之火。
    四、年輕的僧侶。
    * 王子長大要統領國家。
    * 小龍會成為大龍。
    * 星星之火能燎原、城市。
    * 僧侶,心清淨、守道業,救度眾生的心,是不分年齡的。
    聽了佛陀的話,波斯匿王對佛陀生起恭敬心,皈依做佛的大護法。

    佛陀以人生自由平等,無常無我佈道說法,所到之處均受熱烈歡迎,但也有些反對的聲浪,佛陀都一一克服,自在自如。

    數年之後,佛陀與弟子們回到國內,受到父王淨飯王,宮裡與人民熱烈的歡迎。
    佛陀回到宮中見了父王,闊別十幾年的妻子,耶輸陀羅、親人,與日漸長大的兒子「羅睺羅」,並為大眾說人生無常,自由解脫之法益。

    釋尊返回故鄉迦毘羅衛城,異母(姨母波闍波提)生的兒子,弟弟難陀、兒子羅睺羅、堂弟提婆達多,理髮匠優波離等,皆皈依佛、剃髮出家。
    佛陀離開祖國,繼續到處佈教說法。有一天接到淨飯王病危,要見佛陀一面…
    目送父王逝世…佛…眼眶泛淚…

    孝順的佛陀與眾人肩擔放著父親的棺木,往火葬場走去,見者皆身之顫動、頻而拭淚…!慈悲開悟的聖者也是孝子,想想我們呢?

    佛陀的姨母,波闍波提,妃子耶輸陀羅等五百女人亦剃髮出家,此為比丘尼教團之始。
    波闍波提為第一位比丘尼。同時佛陀向尼眾說八敬法。

    會正記云:佛成道十四年,姨母波闍波提帶了五百位女人求出家,佛不許度,阿難為陳三請而傳八敬法,盡形壽,不應違。佛初不度女人出家,後說八敬法,比丘尼者得尊守。

    佛陀主張四姓平等,無論什麼人,具備善根,有緣,佛一定攝受不會遺棄每一位眾生。

    提婆達多是阿難的兄弟,也是佛陀的出家弟子,善心修行,精勤不懈。後因未能得聖果而退轉其心,漸生惡念,欲學神通得利養,佛陀不許,於是至十力迦葉處習得神通力,受摩揭陀國阿闍 世太子供養。於是,提婆達多顯而更加憍慢,想要代佛陀領導僧團,未得佛允許,而率五百徒眾脫離僧團,自稱大師,制定五法:
    一、著糞掃衣,
    二、每日一食,
    三、托缽,
    四、住草庵,
    五、不食魚肉、鹽。
    佛本制四之行法:
    一、盡形壽樹下坐,
    二、盡形壽著糞掃衣,
    三、盡形壽乞食,
    四、盡形壽病時服陳棄之藥。)

    提婆達多之五法雖與佛制四法有所相似,但佛之糞掃衣需經裁縫而成為袈裟,提婆則不許裁縫。佛弟子乞食嚴守一定時間,提婆之法則不分晝夜。佛弟子日中以後不食,提婆之法則不定時間,隨時可食。
    佛雖聽許露地坐,亦可住房舍,提婆之法則須露坐,不許住房舍。
    佛許佛弟子食淨肉,提婆則不許食肉。

    提婆達多因對佛陀起嫉妒心,而毀三寶建立他道,另立五法,成為獨立教團,將以此速得涅槃之道。
    提婆達多之作為破僧伽和合,使和合僧一分為二,另立五法為邪法,破壞僧團和諧,而犯大重罪。

    阿闍世聽信提婆達多之唆使,將父王(頻婆沙羅王)幽禁於地牢中,將其惡死。
    阿闍世之母韋提希夫人聞知,以酥蜜和麨塗於身,諸瓔珞盛漿,往獄中探頻婆娑羅王,觸怒阿闍世,亦被禁。

    阿闍世弒父王後,自登王位。既位後,擴張霸權,併吞鄰近諸小國,威震四方,奠定印度統一之基礎。
    阿闍世於佛陀入滅前八年即位,執政三十二年)。後因弒父之罪而遍體生瘡,至佛前懺悔即平癒,而皈依佛陀。佛陀滅度後,為佛教教團之大護法。
    摩訶迦葉於七葉窟結集經典時,阿闍世王為大檀越,供養一切資具。阿闍世狠心殺父親,因於阿闍世還處於母胎之時,占卜師預言此子降生後將會弒父,父王聽信占師預言。出生後,將阿闍世太子自樓上往下丟棄,然而僅折斷手指而未死去。故阿闍世與父王在未出世之前即已結怨。

    提婆達多受阿闍世之禮遇,勢力漸大,佛陀曾屢次告誡比丘眾,勿貪提婆之利養。
    提婆達多教唆阿闍世弒父後,並謀藉新王之威勢,破害佛陀,以五百人投石器擊殺佛陀而未有結果。又於耆闍崛山投下大石,雖為金毘羅神接阻,然碎片傷佛足而出血。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時,放狂象加害,但狂象遇到佛陀即溫馴歸服。

    外道人士嫉妒佛陀,用種種方法破害僧團,利用婦女假扮懷有身孕,於佛陀說法當中出現,誣告佛陀無情無義,捨離遺棄,不負責任,惡言宣揚讓大眾知道,佛陀的惡行,並破壞僧團名譽。
    但是,此時綁在女子腹部腰間的物品,忽然間…唰…掉了下來!
    女子備感羞愧,迅速向外奔跑離去。

    外道殺人、造謠,諸等惡為,嫁禍破壞僧團名譽,誹謗佛陀蓄意包庇弟子做惡多端。
    佛陀慈悲,一切都不計較,不解釋,不作回應,因為在於佛陀來說,誣陷毀謗,境遇的呈現,這些、都沒什麼。

    提婆達多破壞僧團,舍利弗與目犍連至伽耶山,勸提婆達多五百位徒眾,歸返佛陀僧團。
    提婆達多仍不捨惡念,撲打蓮華色比丘尼至死,又於十指爪中置毒,欲由禮佛足而傷佛陀,但佛足堅固如巖,提婆反而弄傷自己的手指,於當時倒地喪命。
    提婆達多命終之後墮入地獄之中。
    阿含經載:提婆墮地獄,佛陀說其將歷經一劫地獄之苦,並為提婆當來授〝辟支佛〞記莂。

    雖然提婆達多犯五逆罪,破壞僧團,與佛敵對之惡比丘,後來墮於地獄。但,提婆達多之惡行為,雖然破害佛陀,因而也助於佛陀早日成佛果之。沒有邪惡的一面,怎麼能看出善與美的呈現。後來阿闍世王也受佛陀教化,懺悔皈依。
    我們當於知悉感恩,有些時候,佛、菩薩的示現,都是為了成就眾生,早證菩提之果,但願你、我等,都能夠體會’了解。
    【佛陀言:這個世間,皆無善無惡!】

    迦毘羅衛城,今尼泊爾,是佛陀出生的地方。在佛陀晚年,迦毘羅衛國之釋迦族,慘遭憍薩羅國琉璃王攻打虐殺而衰亡。
    因琉璃王之父波斯匿王,未皈依佛之前,喜歡上釋迦族的女子,而與求婚。
    釋迦族的人自視為優等種族,不願王族中的女子嫁給波斯匿王,但又畏懼波斯匿王強大勢利報復,而以釋迦王族家中之婢女(末利),欺瞞為王族中的女兒,嫁給波斯匿王,造成日後釋迦族與國家,慘遭滅亡的災難。

    波斯匿王認為婢女(末利)是釋迦族中的王女,在很多的妃子中,被立為第一夫人,所生的兒子名為毘琉璃。
    琉璃太子八歲的時候,奉父親的命令到迦毘羅衛國學射術。
    迦毘羅衛國新建一座講堂,準備迎接供養佛陀與諸比丘眾。琉璃太子與一些孩童在講堂裡遊玩,坐於佛陀要說法的座位上,釋迦族人見之大怒,認為婢子(末利)所生的孩子污穢聖地,速而逐出門外。

    琉璃太子因此懷恨,生起報復之心,發誓:以後登基為王的時候,要消滅掉釋迦族,迦毘羅衛國的悲運就這樣注定而無法避免。
    這早在佛陀心中已經有數了,族人用婢女假冒為王族之女,下嫁波斯匿王為后,用這種欺騙的做法,所造成的罪業,終究是不好的,造成迦毘羅衛國與釋迦族日後遭琉璃王滅亡的果報災難。

    據載琉璃王的父王(波斯匿王)被兒子奪去王位,於逃亡途中餓死。琉璃王又殺死長兄祈陀太子,不久,宮城遭火焚燒,與愛妃等宮女到阿脂羅河娛樂,遇狂風暴雨,遭水漂溺,死後墮阿鼻地獄。
    惡念所造的業力、果報是現實的,應現也是快速的。

    雖然佛陀有神通,琉璃王三次出兵,於半路遇見佛陀,都命令兵士回返。
    琉璃王第四次出軍,包圍攻打迦毘羅衛城,目犍連出力幫忙,以神通力用鉢盛裝五百釋族人於鉢中,但因宿世的罪業,鉢中五百族人都化為血水,應驗了佛陀說的,神通敵不過業力。
    最後佛陀仍無能為力,嘆於族人共業的果報是無法避免的,終於七日內,釋迦族遭於滅亡,國家被侵佔。

    在琉璃王攻打進入迦毘羅衛城內,砍殺將士、人民百姓等死傷慘重!摩訶那摩王爺看了心理難過,對琉璃王作出要求,請他暫停濫殺無辜,自己潛到水裡去,到他從水裡出來這段時間,讓族人逃命,來不及逃離的人,再任由處置。
    琉璃王說:好,我答應,你下水吧!

    摩訶那摩潛入水裡,琉璃王即下令,准許大家離開,族人們爭先恐後,恆衝直撞,快速逃離,琉璃王看到這種景象,覺得很好玩,哈哈大笑!
    忘了潛在水裡的人。 大家繼續拼命快逃。經過了一段時間,琉璃王忽然想起,在水中的人還沒起來,即命令部署下水察看。
    上來的人報告:摩訶那摩王爺為了幫助族人能夠逃命,將髮繫於樹根,雙手抱著樹根,已經死了。
    琉璃王無言…!
    當時也佔有了迦毘羅衛國。

    西元前五世紀左右,古印度迦毘羅衛國(位於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)王子悉達多(釋尊)於印度恆河中游流域,宣揚苦、無常、無我、緣起、解脫等教法,並強調任何階級均可信奉其教。教理以「無常、無我、涅槃、」三法印,或加「苦」等四法印為根本教義。
    四諦法、十二因緣、八正道教法之根本,強調自度度人。

    釋迦牟尼佛以合乎理智之教說,示導人類轉迷開悟,其目的在於實現淨化社會之理想,以超越階級、種族為特色。
    佛陀所設立之教團中,乃反對社會階級之劃分,入僧團的成員須捨棄過去之階級、財富、名譽、地位,提倡人我平等制度,印度傳統之婆羅門教向來重視階級劃分,將人類分為貴、賤、優、劣之別。
    教團制度之建立,原為人類從欲望與絕望中解脫出來。此理想即為佛陀獻身傳道,組織教團,制定戒律,推動幫助人類解脫之理想。

    佛陀僧團定四依:一、乞食,二、糞掃衣,三、樹下住,四、陳棄藥項之原則,並立八無淨物,僧眾不得持受田宅園林、種植、儲積穀物、蓄養奴僕、蓄養禽獸、蓄錢買貴物、蓄毯褥釜鑊、蓄象金飾床等八種障道之不淨物。

    無論雨季或結夏安居,和合共住,長幼有序,互敬互愛為僧團秩序之基礎。
    僧侶除個人使用之衣缽等物外,其他物品、用具、床具、乃至房舍、園林等,均屬僧團共有不得佔為己私,僧眾能安住身心辦道,令正法久住。
    教團之成員分為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彌,沙彌尼,式叉摩那等出家五眾。
    佛陀以定期集會,相互切磋、勉勵修道生活,每月十五日開會行羯磨,審議、判決、處置違犯戒律者,或發生諍論,破壞僧伽和合處理指導。

    在家優婆塞優婆夷二眾,立於護持僧團、供養僧侶各種生活資具,僧侶對信眾則負有開示佛法之責任。信眾不住於僧伽藍內,亦不必尊守僧侶之生活規範,若信眾對僧侶有辱罵不敬之行為,僧侶一律採取寬容原諒的態度,不與信眾有諍。

    佛教傳到中國,祖師長老編製有叢林清淨儀規政策,成為往後共同維護組織之管理方式。
    ※戒:佛門為防修行者`身心犯過而制定的規條。
    戒律:佛陀所制定,著重於個人生活上之自我約束,屬個人淨化身心,應嚴守之法則,所以戒律乃宗教信徒應遵守的法規。

    佛教的戒律,戒,以自發心約束自己;律,含有法則、規範,制伏滅除諸多過惡之意。
    戒,原係佛陀住世時,防止佛弟子身口意造業,保護六根,教誡佛教徒者,試用於出家、在家二眾,並非如律隨犯隨制,所以犯戒時不以處罰之規定,由行為上自發努力。

    戒律乃佛陀為出家眾而定,比丘、比丘尼須尊守有關生活之規範。戒律是佛陀於僧團修道生活中,弟子犯錯而隨緣制定。佛弟子出家眾如犯惡行,佛陀則必教誡,今後同樣的行為不可再犯,如再犯,則處罰。

    佛陀制定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等戒律,作為行者規範,護持身口意不違法,生活起居,威儀舉止之行如法,生諸禪定及滅苦之智慧,免沒溺生死海,是解脫途徑之一。
    受戒者領納於心中之法體稱為「戒體」,受戒後常犯者,會逐漸減弱戒體之動向。
    由於持戒可防止身口意之過非,解脫煩惱之束縛,針對實際、具體上之須要而定的規範。
    佛教以出世之教法,醫治眾生之心病,眾生心本清淨,無有垢染,然以無明覆蓋,而生起種種煩惱。受持佛陀所制之戒法,弟子於內心自發性尊守規範,功德殊勝。

    佛教之體系須賴教團秩序之建立,國有國法家有家規,寺廟有寺方的規矩法條,讓眾人必須尊守決議的條文規定,行為一致的標準。
    持戒乃凡夫往清淨涅槃修道的資糧,藉以持戒之功德,以後往生善處,免於輪迴之苦。

    佛陀教法大多因應弟子或大眾之問而作答,或隨機對大眾宣講;與特殊因緣下,為特定之人及特定之問題而說,並非準備為大眾開示之演講。聞法者以詩或特殊形式背誦、口傳,因此古印度的人擅長記誦長篇大論教說內容。

    在佛陀入滅之後,弟子大迦葉主持教典之結集,由阿難誦出經,優婆離誦出律,弟子互相參照後,參與者一致認可,即成為思想行為之典範。
    首次經典結集是於佛陀入滅之年,在阿闍世王之保護下,五百阿羅漢會聚於王舍城七葉窟中,以大迦葉為上首結集佛陀遺之教法。
    據載,另有數百人於窟外結集五藏,經、律、論、雜集、禁呪。

    佛教聖典可總括為經、律、論三藏。世尊演說之教法,做為教理綱要書而稱為經。
    經,乃佛陀之說法,亦有弟子之說,篇幅長短不一之混合體。
    律,律藏乃佛陀滅度後,佛弟子集會一處,於王舍城遺法結集,由持戒第一優婆離比丘,與其他比丘眾,將佛在世時所說之法共同誦出,防止佛陀遺教散佚。
    論,將經典所說要義,對於有關教法,事理文章評論,加以研究論述整理解說。五法、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等法眾多,但流類不同,隨品類條貫義理,收攝一切法,圓滿不亂。
    佛陀為佛教教祖,覺悟真理的人,與其他宗教相同,聖者本身未曾留存任何親筆著述。今日所流傳之佛陀教法,是由弟子們於佛陀涅槃後,將自己日常所聽聞之佛的教法,以口述、口傳方式彙集而成。

    佛陀涅槃後經由僧眾、阿育王及護法者大力宣揚,擴展至其他區域。
    五世紀初,我國高僧於印度求取梵文原典,經過翻譯,廣傳至今。
    佛教主張一切萬法,皆由因緣而起,並以「緣起」為佛教之基本教義。
    所謂「緣起」,即說一切諸法皆由相互而存在,事情之自然形成。萬法由因緣聚合而生起,亦由因緣散離而滅除。

    佛陀說法四十五年,大悲心普度、教化眾生,化緣已盡,於中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邊沙羅雙樹間,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畢,頭向北,面向西,右脇而臥,入禪而滅。
    弟子們用金棺收殮,移至荼毘所。七日後,族人點火焚燒之時,火竟然無法點燃。
    迦葉尊者與五百弟子在耆闍崛山,聞知如來涅槃,快速趕到,佛陀知道弟子大迦葉到來,自金棺中伸出雙足,迦葉尊者知道弟子應隨如來足跡,爾後佛將雙足收入棺內,族人即投七寶火炬,還是無法點燃!

    佛陀之大悲力,以三昧真火荼毘自己法身,漸漸焚燃燒盡。留下碎身舍利,以八國分取,造立塔寺供養。
    舍利弗與目犍連二人,在聽聞佛陀告知諸比丘,於不久即將涅槃。因不忍心看佛陀入滅涅槃,徵得佛陀同意應許,二人將於佛陀先行入滅。
    據說舍利佛回故鄉,因偶感疾病而涅槃。目犍連由於宿業,晚年在王舍城內行乞時,慘遭嫉恨佛陀教團之婆羅門徒執仗梵志,以瓦石擊死。
    此在佛陀涅槃前之事,佛陀於竹林精舍門邊建塔弔之。

    舍利佛、目犍連二人先佛入滅之舉,乃仿傚過去諸佛上足弟子之通規而行。
    佛涅槃之前,阿難請示佛陀:世尊住世的時候,依佛為師,世尊涅槃以後,依誰為師?如何才能使正法久住?
    佛言:「以戒為師」。
    戒律是佛陀所定,修學修行參法的軌道,供佛弟子眾,行而學之。

    悲歡離合的人生苦短,活在世上的人們,為了食、衣、住、行,日夜奔波,喜、怒、哀、樂的情緒起伏不定,也因畏懼生、老、病、死的束縛,痛苦鬱悶。
    佛說:苦短的人生,若是放不下就無法了悟,自主解脫。

    我們都知道生來空空;死了,去也空空,任何物欲都無法帶走,可是偏偏就是執著放不下周遭的人事物!
    高度的欲望,讓我們迷糊忘卻自己,迷失本來具有的清淨自我本性,突然間變得悶悶傻傻的!
    活不到一百歲,卻煩惱耽憂一千年以後的事情。這是很多人存有的思惟!想想看、值得嗎?
    當下的迷失難以自覺突破,產生自我矛盾,忘了人生無常,生命只在呼吸間!
    因而佛陀說可憐的眾生,身陷處於火宅之中而不知出離。火宅比喻生死,因為無常隨時而至。

    佛陀慈悲,為了眾生能夠早日開悟、放下,出離火坑,而下生印度國,以自己作為示範,修行解脫,教導眾生修行開悟,離生死苦。
    關於釋迦牟尼佛之誕生、出家、成道、初轉法輪、年壽、入滅等之確實年月,經典中據有各種不同說法,因印度的月曆與我國的農曆,月分歷法有所差異的關係。
    每年農歷四月八日,佛寺都會舉行莊嚴隆重的誦經法事,慶祝佛誕。以太子立像置於花亭中,用香湯行以灌浴,紀念釋迦牟尼佛誕辰。
    傳說釋尊誕生後,有龍王天降香水為之灌頂。
    因此後世佛教徒於每年農曆四月八日,行浴佛之禮,紀念感恩釋迦牟尼佛。

    感恩兩千多年來,由歷代祖師大德竭誠盡力對佛法的護持與傳承,使於今日吾等,能聞得妙法,以及殊勝的因緣,可以繼而修行之。
    記得當時看釋迦牟尼佛傳,後段佛陀在涅槃之前告訴諸比丘說:
    該離開的時候了…
    應該得度的都已經得度…
    閱讀到此段,心中一陣酸楚…淚水濕潤眼眶!
    當時的心情、情境,好像自己就置身於佛陀身旁!今時在電腦前整理這一段內容,
    還是忍不住冒出淚珠,鼻酸哽咽,想著釋迦牟尼、本師世尊…

正在檢視 1 篇文章 - 1 至 1 (共計 1 篇)
  • 抱歉,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