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This topic is empty.
-
作者文章
-
2021 年 5 月 20 日 下午 8:20 #4193果清管理員
●三十七道品之──
七菩提分,也稱七覺分、七覺支。
※七覺支──
一、念覺支。
二、擇法覺支。
三、精進覺支。
四、喜覺支。
五、輕安覺支。
六、定覺支。
七、捨覺支。
覺:覺悟,菩提智慧。
支:由整體(主派)分出來的(派別)。
分:分別。
七覺支法,幫助菩提智慧開展。
※佛陀教導人們,法是動態,法是生活狀況。「衣食住行…越簡單越好。」
法是用在平日的生活上,修行也是再平常裡,法的講述是自然,沒有刻意。
人類因慣性習氣生出五法,五種心樹:
1、貪欲蓋:貪欲,求取而不知滿足。負面思惟另貪升起增廣,貪欲蓋導至於虧損(例:福德、智慧)。
2、瞋恚蓋:瞋,屬心性精神方面。對違背自己的,則產生不悅瞋怒怨恨。瞋恚的過失最深,諸心病中,第一難治。貪欲、瞋恚障戒蘊。
瞋,於彼不正思維,未起瞋恚蓋令起,已起令增廣…損及福德智慧。
3、睡眠蓋:睡眠可以消除疲勞,恢復精力。
如果是煩惱的睡眠可令心中闇昧,障礙善心。
惛沉睡眠合為一蓋,障慧蘊,心智昏亂不明,喪失進取積極的精神。
4、掉悔蓋:掉,指心躁動不安;悔,於所做之事心懷憂惱。
此二者使心不能安靜之煩惱,掉舉追悔為一蓋,障定蘊,故稱掉悔蓋。
5、疑蓋:於三世,過去世,未來世…猶豫等漸長,令善心堕臥。
疑,心中疑惑不能入禪定;蓋,煩惱。(煩惱裡面都有蓋之意。)
疑蓋,於法無決斷,蓋覆心性,覆蓋行者清淨善心不得開發。
此五蓋障礙修行,減損福德、智慧。棄此五蓋,生起禪定信念。
佛陀云:斷「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」五蓋,修習七覺支「念、擇法、精進、喜、除、捨、定覺支」身心清安,福智增長。
◎七覺支之──
一、念覺支
一念不起,十八界空。
念:念頭→好念頭→壞念頭。
好念頭→為善;壞念頭為惡。做事修行都一樣,好壞兩面,要智慧判斷。
念覺支調伏世間貪愛、憂惱。
無常人世間,剎那轉換改變都成為過去。思憶,埋怨讓自己難過想不開,壞了身體不值得!
修念覺支關照身心,注意心念,思維所修之道法,精勤不懈怠。
日常生活行為,心住一境,言行勿散亂放逸。
念是對所緣之事,記憶不忘失。
快樂的事情容易過去忘了,不快樂心煩的事情,總是擱在心頭揮之不去。
心惱的念頭未除,會像漩渦越捲越深,難以自拔很痛苦的。
能今日事、今日畢最好,不要拖放到明天或以後。或許有些事跟想的不一樣,還是慎重為是。
四聖諦的集,就是從生活周遭無形中累積來的。
累積事務生煩惱,能夠當下處理,煩惱也就少。
有時候很會自然為自己設定立場,今天累了,有事明天在做在完成。明知道有過不完的明天,懶了、懈怠了,也懶得理會了。
俗事雜,煩惱多,像被漩渦困住,難以自拔,苦不勘言。
日本海嘯,在汪洋大海中…飄著一艘船隻…範圍就在漩渦區域裡…漩渦涵蓋的面積很大…眼看船隻已經無法駛離漩渦的範圍了…
船上的人生死未卜…?不知有否出動直升機相救…?願平安…
分享常念佛陀,心繫佛陀工作,弘法利生…
二、擇法覺支
擇法覺支,能揀擇諸法之真偽。
人生難得,佛法難聞,中土難生。這一世有緣生長在這塊土地,有緣聞法、學法、用法,多幸運、多幸福、多麼有福報。再用福報來修行助人,內心好踏實。
擇法覺支,運用智慧觀察世間動態,所過的生活狀況,所選修的法門,所學的教法是不是有錯誤,能否利益自己再擴與他人。
佛陀講緣生法,它是隨順因緣,自然、不造作、不刻意。
標榜自己一定是對,一定是好,那就不一定是佛法了。
古云:一寸道,九寸魔。
生活自然、自在,不會添麻煩。
選擇佛法修行,早日覺悟。
三、精進覺知
精,不複雜;進,無間歇。
精進需信心、毅力、勇氣,修行或做事專一恆心,力行不間斷,將所修所學延續,不至於斷掉稱為精進覺知。
學佛修行,除去壞習慣、偏差的信仰,錯誤的行為。
維持事業婚姻修行需要有傻勁,少計較,真心誠實,內心平穩平順。
精進覺支在於心,修善斷惡,取染轉淨的過程,盡力向上求進步。
精進是修道的根本。精進有身精進、心精進。
身精進:布施、持戒、修福德。
心精進:忍辱、禪定、修智慧。
學法,道心不退。精進,不忘初衷。
學法、精進,固然重要,身體更要緊。行遠程、走長路,別忘了,學佛陀隨時調息…放鬆…
四、喜覺支
分享您,無求知足為安,順其自然為樂。
佛法是佛陀在人間教導眾生,日常生活中離欲除貪,待人接物如何取捨,忘記自己的利益得失,秉持信心、歡喜心才能做的長久,也會帶給別人快樂喜悅。
心得善法生歡喜…
常聽這麼說,學佛陀修行真的很好,改變個性,改變生活,不在堅持己見,我識我執愚昧無知。
說到這,心中好喜悅…感覺甜蜜蜜…因為自個兒也是在學之人。
感恩佛陀‧釋迦牟尼‧世尊。
五、輕安覺支
輕安覺支又稱除覺支。
除:掃除、除去、斷離諸煩惱。
人除了面對生老病死,也擺脫不了喜怒哀樂、憂悲苦惱的困惑…內心不由自主患得患失,有錢財、地位、權勢,害怕失去。
為人父母面臨家計、三餐之事煩忙…憂慮,害怕兒女不乖變壞與成家立業等等問題煩悶操心。
佛陀云:離慾望(物質、情愛) 才能斷煩惱 。
相互關懷是應該的,但不要執著,變成生命的負擔,不開心不快樂,會生病的。
煩惱為菩提,意思是從煩惱中還能夠靜下來,思索找尋解決的方法,終於有辦法把煩惱事情解決了。
煩惱煩悶中…能夠靜得下來思考…靜,得定,生慧,這中間出現解決的方法,是為菩提。
煩惱因為問題未解決。靜坐,察覺問題,把問題解決,煩惱就沒有了。
煩惱即菩提,不會運用,煩惱即是無名。
人矛盾於擔心過去,憂慮未來,怕不順心不如意,怕得到的失去,怕失去的要不回來,欲望得失,纏繞身心。
學佛修行也會煩惱,戒定慧的精進與否!所以心思、念頭用海浪譬喻貼切不過了。
去除煩惱在七菩提分裡的除覺支。
除,修習四正勤,斷惡修善,除去煩惱身心輕安。
六、定覺支
入禪定心不散亂。
佛陀在世,剛出家的比丘會心念不堅,意志動搖,一般凡夫也一樣,這就是學佛陀修行,學佛法的原因。
佛陀教我們讓心定下來,須把精神、心思集中於呼吸,然後用計算一呼一吸之氣息,訓練定力。
心攝住一個境界,就不會顛倒妄想。
念佛號亦是一樣道理,制止一心不亂,掃除心中雜念。如果念佛號的意念跑了…再拉回來…重複的這樣訓練…很自然…佛號不經意…浮現心中…
學佛做事穩住定力信心,有戒有信,自然有始有終。
※禪修幫助了悟。
七、捨覺支
捨:是捨離,捨離所見、念著。
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;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,產生意識念著。
捨,不要念念不忘,把心停留在追憶過去,我、我所、擁有等…
佛教法語:「捨得捨得,不捨那來得呢?」
情感錢財是煩惱的根本,欲望給了自己負擔。
因緣而生的東西焉能持久,追憶執著使身心更有壓力,更不快樂。
研習捨覺支,心無偏頗,不執著而保持平衡。
修行自力自度,俗緣要少,無處不自在。
七菩提分給了我們生活,除去煩惱最佳的方向、方法。
※學佛陀修行,存有的中心思想:
中心思想講覺。
覺=佛陀;佛陀=覺。
覺=了解「四聖諦」,修習「三十七道品」,外觀「十二姻緣」。
七覺支是佛陀重申修行的重點,生活的錦囊。
迴向離無明覺自性 -
作者文章
- 抱歉,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。